民国初年的政党数量虽多,犹如雨后春笋,林立海内,令人眼花缭乱,然其实际大率为利益所驱动,而非主义与信仰的结合。如后来研究者所论,民初政党的特色是:(1)党员跨党较多;(2)党纲不过是空洞的招牌;(3)一切党都没有民众作基础。此诚为平和之论。细究民初各党之政纲,几难以分别其间之重要差别,满目所见,无非统一、和平、自由、进步等字眼,而且政纲表述日渐虚化,语意含混,解释各异,难以付诸实践。更有许多党派全无政纲可言,只要有人提议,即可结合成党,追名逐利,寡廉鲜耻。正因为组党出自利益而非出自信仰与政见,故各党党员自下而上跨党者甚众,一身而兼数党党员者并不鲜见,“朝进党而暮脱党,暮进党又朝脱党,朝秦暮楚,一人一日数变,恬不为怪,党德政德荡然无存”。即便党魁亦如此。在民初政坛甚为活跃的吴景濂,便一身而兼有统一共和党、民社、统一党、共和建设讨论会、国民党等数党党籍,甚至如国民党和共和党这样的对立党,亦有不少互相跨党党员,可见民初之政党自身即无政治定见,其党员也无何政治操守可言。再者,这些党派的成员不少为官僚、政客、闻人及有身家者,缺乏群众基层,不过是政客之间争权夺利的游戏而已。正因为民初党派自政纲政策到组成成分均与普通民众无甚关联,因此民众对这些党派的兴衰命运也淡薄不问。当政治环境变化之后,在袁世凯政府的高压之下,这些党派毫无抵抗的能力,很快星散四方,销声匿迹,其衰之速与其起之勃同样令后人感叹,西式政党政治的民主实验真正成了昙花一现。
相关影视:印度的电影关于钢琴的电影名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