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这时不和谐的事情开始出现,朱祁镇的贴身太监王振,永乐时期就入宫,自幼陪伴朱祁镇长大,朱祁镇对其有很深的感情,甚至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,而王振也借此想要干预朝政。但一开始王振的弄权遭到了阻碍,当时实际掌握大明权力的是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张氏,其对王振严格限制,并不时打压,因而张氏在世时,王振都不敢过分张狂,再加上外有三杨辅政,因而正统初年,王振还算老实。但是好景不长,随着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重臣的陆续去世,王振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干政。正统七年(1442年)以后王振依仗着英宗的宠信,很快就独揽大权,祸乱朝政。
朱祁镇对王振的所作所为不仅不制止,而且还全部赞同,不仅如此,朱祁镇还称呼王振为“先生”。王公贵族为了讨好英宗和王振,纷纷称王振为“翁父”。所以这一来王振就更加肆无忌惮了,对内狐假虎威祸乱朝纲、对外投机取巧不顾大局。前面讲瓦剌统一草原后和明朝一直保持着朝贡贸易,当时的明政府往往是根据外藩进贡上来贡品的数量来给予回赐,通常来讲回赐的东西价值要远远高于贡品,并且还按人头来赏赐使臣,一方面是为了彰显宗主国的气派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拉拢人心巩固边疆。但是这个规定就让瓦剌高层看见了商机,他们为了贪图大明的赏赐一次次地增加使团人数,正统四年(1439年),瓦剌使团人数从最初规定的五十人猛增到两千人。因为瓦剌的贡品大多进了王振的腰包,因此他也就不管人数多少,来多少给多少,这就导致了大明的财政压力大大增加,加上后来的麓川之役更是几乎掏空了大明国库,这也使得瓦剌大军压境时明朝后勤保障严重不足。